返回一览

医路艰辛 不改初心——访医科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赵东兵
2018-08-08 09:54:10

医路艰辛,不改初心
——访医科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赵东兵

第一眼看到赵东兵主任,和我们印象中的外科医生没有太大区别——身着白大褂,兜里别着笔,身形高大挺拔,表情严肃却又不失儒雅。交谈下来才发现,赵主任学者的外表下透着一股子“实诚”劲儿,说起自己,都是轻描淡写的谦逊;说起患者和疾病,却是侃侃而谈。

 

机缘巧合学了医,一条道路走到底

微信图片_20180723094810.jpg


“1991年到了肿瘤医院,到现在27年了。”说起“入门”经历,赵东兵脱口而出。“当时就是毕业分配,学业比较优秀的会被分配到北京,然后就到了肿瘤医院。”

“1986年考上的白求恩大学,我属于理科生中文科偏好的,擅长记忆和沟通,在母亲的建议下就报了医学院校,然后就考上了。”没有特别的故事,没有“崇高”的目标,踏上学医之路和选择现在的科室专业,对于赵东兵来说,看起来都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。

但是,当我们问起赵主任什么时候开始热爱医学时,他略做思考,说应该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学习医学相关的课程的时候,喜欢上了医学,因为他发现自己学习医学的课程比学数理化轻松,别的同学上解剖课很害怕,而他却觉得很有趣,应该说,从那时起,他内心深处隐约的觉得自己可能天生就应该当医生。

五年的医学生生活,使他对医学从喜欢到深深的热爱,毕业的时候,很坚定的选择做一名医生,而且是外科医生。

但是只有学过医的人才知道,学医是一条艰苦的“不归路”。“学医苦呀,上学的时候,隔壁的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,人家的学习压力和课程设置跟我们完全不能比嘛。”“工作以后也是,真正上了临床做了医生,面对患者,才发现自己学的东西远远不够,所以学医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,医学技术在发展,必须不停学习才能跟上步伐,最终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。”

自从被分配到肿瘤医院,赵东兵和“肿瘤”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“上学的时候对于肿瘤科也没什么特别的了解,到了医院才慢慢接触。”学医的男生都喜欢做外科,从初进医院,赵东兵就在医科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工作,这一干,就是二十多年。前几年学科细分,才到了现在的胰胃外科。

“我们医院是我国建院最早的肿瘤医院,后来这些年肿瘤发病率高了,才逐渐各省甚至市都建了肿瘤医院。”

“胃癌在我国,乃至东亚,发病率都很高。在手术治疗方面,我们这些年不断进行探索,从最早的开放性手术到现在使用腹腔镜的微创手术。”说起自己的本行,赵东兵开始滔滔不绝起来。

在进展期胃癌的腹腔镜治疗上,肿瘤医院的治疗水平可以称得上国内领先,虽然还没拿到国际上进行展示,但是在胃癌领域的多年深耕让赵东兵对这一点很有信心,“胃癌在欧美的发病率比较低,所以其实我们对于胃癌的治疗和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,未来努力的方向就是将成果拿出去,获得国际上的认可。”

 和综合性医院相比,肿瘤医院有个优势是多学科合作,综合性治疗。一个患者会有多个学科共同参与治疗,一起制定治疗方案,这对于患者的生存率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保障,也更能得到患者的认可。

医院官网上显示,赵东兵,博士生导师,科室副主任,兼任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主任委员,中国抗癌协会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,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,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。英国皇家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课题。以上的众多“头衔”,谦虚低调的赵东兵,在采访中只字未提。

谈到未来的发展,赵东兵提到,肿瘤医院同时作为国家癌症中心,站在国内肿瘤治疗的制高点,作为医院的一员要不断学习更新,保证自己和团队的诊疗水平始终处于高位。同时,会利用讲学、讲座、研讨等方式,努力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和研究成果辐射传播到国内的其他地区。

 

医患关系是难题,沟通交流巧化解

微信图片_20180723094818.jpg


对于现今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,赵东兵有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,医患双方都有自己的问题,最关键的一点,是沟通。

一般而言,不管是因为大环境对于医生的考核要求,还是因为忙碌,医生往往专注于技术的提高,而忽略跟患者的交流;而患者“相对弱势”,他们懂得少,担心多,希望能够得到医生的关注,希望医生能够详细解释自己的疾病情况。

双方不同的位置,“给”和“得”的不平衡,期待的落差导致医患关系容易出现问题。当出现问题的时候,再去交流就来不及了。这一点在外科大夫特别明显,沟通工作做得很好的人,往往纠纷也比较少,他们会从刚接触患者的开始就不断了解他的诉求和期望,提醒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结果,能达到的目标。

除此之外,医疗费用和部分媒体的不客观报道也是医患产生问题的部分因素。较高的医疗费用,会增加患者对于治疗的期待,不能接受最后“不太好”的结果。

赵东兵认为,最近几年医患关系已经好多了,在前些年磨合的过程中,医生也会进行自我反省,更关注患者的感受。说到底,医生和患者其实是一家人,在和疾病战斗的过程中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。

作为一个医生,赵东兵在对于医患关系的看法上,没有把问题推给患者,而是不断的在反省和修正自身,认为在两者关系的改善上,医生应该主动做出改变,不再高高在上,多做沟通和交流。这是一种仁心仁术的担当。

采访中赵东兵提到了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。多年前,有一个16岁的孩子患了胰腺肿瘤需要手术,辗转好几家医院,都不太愿意接手。肿瘤恶性程度不太高,但是病变特别大,长在了胰腺的体部和尾部,和周围的血管脏器如肾脏等都粘连在了一起。

孩子小,病情重,手术风险高,这个患者接还是不接?问题摆在了赵东兵面前。

当时,他正是开始独立承担手术风险的阶段,周围的同事有人劝他,放弃这个棘手的病例。几经犹豫,赵东兵还是被患者的父亲,一个理智的家长打动了。父亲说,病情摆在这里,为了一线希望,有问题一起面对。

患者的手术从早上八点到了晚上八点,手术难度异常大,中间几次想要放弃,出来和家属谈话的时候,患者父亲都表示了坚持和信任,最后手术艰难完成了,切除了胰腺、脾脏、一个肾脏,好在病理结果很好,后续恢复也很好。

从这件事开始,赵东兵更加充分的意识到了医患之间互相信任的重要性,也就是从那时起非常注重和患者的沟通,因为沟通是信任的前提。

对于肿瘤治疗来说,三分之一是能治愈,三分之一能延长生命,三分之一能减轻痛苦。要让患者理解这个事情是非常难的,但也是一个好医生应该做到的。在肿瘤科,手术完成并不代表治疗结束,后续的其他治疗、长期的复查随访,需要跟患者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。尤其是肿瘤患者,好的坏的结果都可能出现,如何更好的帮助他们,是赵东兵一直在思考和努力做到的。

 

工作家庭巧平衡,有空还要做科普

 微信图片_20180723094823.jpg

 

 医生工作忙碌辛苦,还得不断学习进修,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?各方面的平衡是赵东兵一直在追求也是如此实践的。

“我不太喜欢那种,为了事业把家庭放弃掉了,或者为了家庭把事业放弃掉了。”说起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取得家属的理解,赵东兵提到,夫人也是学医的,对自己的工作和忙碌还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。
当然,只要一有空余的时间,赵东兵就尽可能把时间花在和家人相处上,他始终觉得一个敬业的医生一转身,应该又是一个爱家的好丈夫、好父亲。

另外,我们也发现,赵东兵主任特别爱做科普,从北京卫视的“养生堂”,到中央台的“健康之路”,每年都要去宣讲肿瘤尤其是胃癌的防治知识,我们问他为什么?他告诉我们,源于一次他的亲身经历。几年前的一天,他在外科楼的电梯里,一个患者看见他,激动的过来要握手,因为他就是看了赵东兵主任的科普节目去做的肠镜,结果发现了早期的肠癌,并做了手术,因为是早期的还不用化疗,因此,特别想对赵主任说感谢,没想到在电梯里遇到。这次经历,使赵东兵主任认识到,发现一个早期癌的患者,不仅能提高治愈率,而且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负担。从那以后,他爱上了科普。

何为伟大,何为平凡?在采访赵东兵的过程中,他语言朴实,低调谦逊,但是处处体现着对工作的热爱,对患者的大爱,对家人的小爱。在笔者眼里,一个认为医路艰辛,却坚持初心不改的外科医生,尽管平凡,却是可亲可敬的。

专家介绍

微信图片_20180808095307.jpg

▲赵东兵

赵东兵,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会员,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,书记。
国家癌症中心/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
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北京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胃肠学组副组长
中国抗癌协会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
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
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
中国医师协会外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
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
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业委员
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
国家及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会委员

1998年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,从事腹部肿瘤诊治近30年,专长胃癌、胰腺癌、结直肠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。尤其擅长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治疗,在胃癌微创治疗,结直肠癌腹腔镜切除、胰腺癌安全手术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综合治疗方面经验丰富。

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0余篇,编撰多部学术专著,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课题资助。英国皇家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。